首页>热点 > 正文

当记者是种什么体验?

2021-11-08 12:00:02 来源:新华网

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印象

可能是这样的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记者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提问。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这是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举手提问。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光鲜亮丽、西装革履

许多记者在成为记者之前

也都是这么以为的

直到他们成为了真正的记者

才发现……

原来自己的日常

长!这!样!

新华社记者陶明站在挖掘机上采访。

新华社记者燕雁深入200多米深的采煤作业面采访。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穿着“伪装服”准备采访大熊猫野化放归。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在拍摄渔民时不慎落水。

自从干了记者

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以前在公交上给小朋友让座

别人说谢谢哥哥

而现在,说的是谢谢大爷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顶着10级大风采访。

真正的记者

敢于直面稀疏的头顶

敢于正视后退的发际线

不过虽然头发一年更比一年少

但身上的肉却越来越多了呀

外出时,路边的推销小哥

老远就会热情地迎上来: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新华社记者才扬在天安门广场拍摄。

工作给他们留下的烙印

不仅体现在容貌上

更融入了血液中,刻进了骨子里

家里介绍相亲

聊着聊着就情不自禁变成了采访

没收获爱情,倒是收获了一篇报道

谁说记者缺对象?

手里一堆采访对象

媒体记者在2021年服贸会新闻中心内采访。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收到朋友的消息

总想纠正语病和错别字

看见“的、地、得”用错了

他们就浑身难受的不得了

哦,不对,是“难受得不得了”

在外面吃完饭拉肚子

人家第一反应是去医院

而他们是想着去暗访

如果这家店有问题,就曝光它!

直击广西部分米粉黑窝点乱象。新华社记者 李斌 摄

毕竟

当记者,他们是专业的

做新闻,他们是认真的

台风中

人高马大的小伙子

被吹得像树叶一样摇曳着

也不忘紧紧抓住手中的话筒

记者詹奕嘉在台风“妮妲”过境珠三角时采访。

为了拍一张照片

背包、电脑、摄像机、脚架……

30多公斤的东西背着就跑

新华社记者刘潇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现场采访。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在云南怒江溜索过江。

他们会“变脸”

无论多累多困

面对镜头的那一刻

就永远保持着甜美的微笑

他们24小时手机不离身

全天候待命

随时刷着消息热搜,关注着弹窗推送

生怕错过新闻热点和选题

还总会被周围人误解:

天天都在玩手机

他们日夜颠倒,通宵写稿

见过凌晨123456点的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

杭州西安成都重庆石家庄……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现场,记者完成报道后原地休息。

虽然他们常常累到自嘲说:

下辈子再也不当记者了

不过当看到发出的报道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赏

让这个世界在一点一点变得更好

就又瞬间充满了干劲

战地记者出生入死

冲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子弹从耳边飞过

炮火就那么真实地在身边爆炸

新华社记者孙瑞博在内罗毕采访时躲避催泪瓦斯。

他们的家人会时刻关注

电视上他们的采访画面

报纸上他们的署名文章

因为只要还能看到他们发回的报道

就能知道他们暂时,还很好

“小伙子,你咋又来了?”

有时候,一个质朴无华的脱贫故事

可能要花半个多月的时间

进行深入采访

在一个个小切口的事件中

下功夫打磨细节

在陡峭的山坡上

在泥泞的小路上

他们扛着沉重的设备狼狈前行

用最“笨”的办法去记录事实

抛家舍业奔赴最前沿与贫困作斗争

为人类历史上

最伟大的减贫征程鼓与呼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

值得记录与书写

张桂梅在教室里检查学生上课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记者需要一双真挚的眼睛

和一颗柔软的心

看得见平凡中的伟大

感知得到微小但坚韧的力量

那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成为照亮我们前行的温暖灯火

↑2020年7月11日,在江西省鄱阳县江家岭村,一支由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阿姨们组成的抗洪“阿姨团”给武警战士送来绿豆汤。新华社记者周密 摄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致敬”方阵中老兵关茂林的动情瞬间。新华社记者李尕 摄

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他们以笔和镜头为武器逆行而上

多次进入“红区”采访

尽可能多地贴近现场

见证并书写了

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坚强

在所有灾难面前冲在一线

他们是苦难与勇气、离别与牺牲

最近的观察者

“我们正在出发,前往方舱医院进行采访……”

“这是我们来到抗洪一线报道的第3天……”

“我目前所处的位置是耶路撒冷……”

“我们站在海拔44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

“我身后的就是生产车间……”

关于他们的记录很少

而被他们记录下的却很多

无论是在珠穆朗玛峰上

还是在茫茫太空里

他们永远都“在现场”

2016年11月15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航天员景海鹏(左)在天宫二号内首次接受“天地采访”,对话编辑部。新华社发

时光会渐渐消逝在生命长河中

但总有一些时刻值得铭记

在按下快门的刹那

定格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关键瞬间

中韩双方交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新华社记者王婧嫱 摄

医务人员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前竖起拇指为自己和同伴加油鼓劲。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记录国家大事、时代变革

发出中国声音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行进中的仪仗方队。新华社记者 任珑摄

记者,记着

记着初心,记着担当

记着坚守,记着作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他们始终不忘初心使命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有人说

选择做记者

就选择了一种

永远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

他们总是在路上

当你看不到他们的时候

新闻在路上

今天

是第22个记者节

向每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

新闻工作者

致敬!

今天

如果你问他们

当记者是种怎样的体验?

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对你说:

勿扰!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

出品人:刘健 徐姗娜 钱彤

监制:周红军 刘加文

策划:刘洪

监审:牟彦秋 程淼

统筹:梁甜甜

编辑:张玲琳

校对:蔡梦晓

[ 责编:杨煜]

标签: 怒江溜索 鄱阳县 方舱 致敬 地位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 28 36 7@qq.com
 

未经中国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