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关注 > 正文

当前视点!大江东 | 珠峰脚下小村庄,对口援助彰显上海智慧

2022-07-05 06:03: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西藏的村庄什么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喀则市江孜县索盖村能满足很多旅人的想象:秋日,万亩青稞,风吹麦浪,蓝天白云,农人耕耘,仿佛高原田园牧歌。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原始与粗砺:一栋栋藏式小别墅错落有致,有塞北江南风情的曲径,环绕功能齐全的活动设施。

图为索盖村万亩青稞

在距离上海千里之遥的珠峰脚下,越来越多的“索盖村”正在拔节生长。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江孜县、亚东县、定日县、拉孜县、萨迦县等五县,完成脱贫攻坚后,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批小康村示范项目。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孟文海说,“在对口援助中彰显上海智慧,我们在西藏建设乡村振兴项目也将沿着‘三个价值’的指引,让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把万亩青稞“带回家”——因地制宜谋发展

沿着索盖村平整的水泥路前行,就是视野开阔的观景台。“秋天,往来游客都在这里停车拍照。”村民次仁说。

茫茫青稞田,曾是江孜的“招牌”。作为西藏粮仓,农业是江孜最重要的支柱。但是,产品单一、加工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2019年,上海浦东和江孜对接了,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张毅和同事们一直思考,如何让江孜农业效益最大化。

“国道+农业产业”催生全新化学反应,上海援藏发现了索盖村发展新密码:万亩青稞田不仅是观光打卡地,游客们还能把青稞“带走”——青稞酒、青稞饼干、青稞薯片、青稞代餐粉等深加工产品迭代而出。

图为索盖村村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西藏,乡村的生态价值常能与美学价值相互转化。

街面整洁,藏式小楼内装饰入时——这是定日县扎西宗乡刚投入使用的“珠峰小镇”。

距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仅几十公里,小镇是参观珠峰的必经之路。5年前,这里都是老旧乡村民居,游客常抱怨环境不佳;如今,扎西宗乡形成高端酒店、民宿旅馆等多层次旅游服务体系。很多社交媒体出现惊艳帖,“没想到珠峰脚下,还有这样的旅游体验!”

图为珠峰小镇全景

“珠穆朗玛峰是日喀则市最特殊的旅游景观,我们打造生态旅游先行示范区,提高珠峰的旅游接待能力。”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委常务副书记李肖辉说。

一些村庄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那就搬迁到自然条件更优渥、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更大的地区。亚东县庞达村,是上海援藏打造的边境小康示范村,妇女主任白珍在150多平米的新家里接待了记者。两层楼,一楼自家生活,二楼作了客栈。

她刚刚拿到合作社分红。“村口的蔬菜合作社,一家能拿到3000多元。加上牛羊在合作社,老公在打工,全家总收入一万多元。之前真不敢想嘞!”她笑。

两年前,白珍家跟着全村从海拔4600多米的堆纳乡搬到海拔2000多米的新村庄——郁郁葱葱,气候湿润,困扰白珍多年的气管炎也基本痊愈。

“这一搬,群众生活好了,特殊的地理位置享有政策红利,西藏在大力加强边境小康村建设,我们也为群众配套更多产业项目。” 上海援藏干部、亚东县委常务副书记汤旻说。

“堆谐”舞蹈跳进上海——做大振兴朋友圈

萨迦县扎西岗乡查玛村的旦增巴宗17岁了。她心心念念千里之外的上海,那里有个好心人一直在资助她的学业,“我每年都能收到一笔助学金,减轻了家里供我读书的压力。”

旦增家缺乏劳动力,两个孩子读书,只有母亲边珍依靠牛羊的收入补贴家用。

“发现旦增一家的问题,我们从上海争取了一笔社会助学资金。”上海援藏干部、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刘成说。

援藏干部积极对接上海社会公益机构、爱心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人士,为萨迦县的困难妇女、困境学生、残障人士,3年累计接收捐赠物资资金1100余万元。

社会关心织牢兜底网络,关心青年成长,也关注患病困难人群。幼有所教、病有所医,沪藏民间交流越发密切,民生福祉保障不断提升。

6月24日,拉孜县148户449位困难藏族群众收到一笔92万元的防返贫善款捐赠。其中一位上海老党员匿名捐献了91万元——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上海援藏联络组的全力护航下,老人实现了爱心。

拉孜县芒普乡乃村的村民旦增平措患有高血压、肺结核、心脏病,急需医疗费,来自上海的2万元善款,让他松了口气,“我准备戒酒,要爱惜身体,不能辜负上海的好心人!”

“社会资源走进来,也要推动西藏文化走出去。” 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谭铭说,“做大拉孜的乡村振兴朋友圈,才能促进发展。”

拉孜的非遗“堆谐”舞蹈韵律十足,扎念琴(马头琴)悠扬动听。上海援藏拉孜小组每年组织拉孜县民间艺术团抵沪,“堆谐”舞蹈走进许多街道,促进两地交流。

图为卢宝荣教授在现场授课

无形的智慧也通过上海援藏渠道注入西藏乡村。

电脑连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宝荣教授通过网络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这是亚东中学“钟扬种子实验室”系列活动一部分——“种子科教”志愿服务队由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63人组成。

在亚东中学,这个上海公益团队开发的《科学素养培育》课程,培养了144位小研究员,开展了120次科学课程及科学营。

图为亚东中学的孩子们在野外收集样本

“乡村孩子在这些老师帮助下,眼光不会被乡村局限。”上海援藏干部、亚东县教育局副局长、亚东县中学校长帅凯翔说,“有他们的悉心指导,小小科创梦想的种子一步步长大。”

画好乡村振兴最大同心圆。社会、市场和科教的力量不远千里,源源注入雪域高原。

引领创造新动能

上海打造的乡村振兴是盆景还是苗圃?三年援藏即将期满,上海给西藏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否可持续?

索盖村和珠峰小镇可以回答——

距离索盖村五分钟车程,由上海援藏建设的红河谷农业园区正为江孜农业发展留下更多种子。

“乡村振兴必然需要农业产业的振兴。通过红河谷农业园区,让更多人接触现代农业产业,形成现代观念,实现长远致富。”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副县长汪芳说。

产业园里,大棚鳞次栉比,种植的不再常见的青稞,而是玫瑰花、蔬菜等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产品。单是玫瑰花,就可能创造数十万元效益。

图为群众在红河谷农业园区工作

江孜人尼玛次仁一直在外打工,收入很不稳定,“小时候种过地,收入太低了。”2019年底,尼玛次仁被招进红河谷产业园,拿固定工资。远赴浦东培训回来,他先后参与草莓培育和西红柿管护等,都是他没接触过的领域。

很快,他就成了小团队带头人,“开拓视野、学习技术,收入高了,更能带动周边更多村镇的农业发展。”

“从索盖村到红河谷园区一带,是我们打造的江孜‘现代农业黄金走廊’。从景观改善到农业产业升级,每一个环节都让当地劳动力参与,创造收入,也为将来留足人力资本和技术积淀,日后将辐射整个江孜的乡村振兴。”张毅说。

珠峰小镇在扎西宗乡生根,成了倒逼珠峰脚下旅游市场的一条“鲶鱼”。依靠独特的地理区位,居民开旅馆曾“闭着眼睛挣钱”,现在,村民的想法有了变化。

图为上海援藏交由扎西宗乡群众经营的房车营地

“吉山吉舍”是扎西宗乡巴松村的新民宿——其实是旧民宿的转型升级。随着扎西宗乡珠峰小镇平措康桑酒店的经营红火,旅店老板希望模仿开设一家相对高级的民宿。

听到他的诉求,上海援藏干部立即帮他对接资金、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今年,焕然一新的“吉山吉舍”开张:典雅的装修、整洁的房间,完全看不出一年多前还是个陈旧传统的家庭旅馆。

关键的变化在于人——上海对口支援推动的乡村振兴,让人们的看到新理念下的发展路径。走遍五县,援藏干部念兹在兹的是:“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发展”、“高标准保障”……

观念一变天地宽。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小林教授认为,上海对口支援西藏引领当地升级转型,为西藏发展未来农业探索新路子。新的岗位培育新型劳动者,不仅生产条件改善了,收入水平提升了,劳动者技能也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引领当地产业向低碳、绿色、生态和人文方向创造价值。立足西藏实际,上海援藏正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上开辟出一条数字化转型、绿色和文化创新转型的新路子。

“上海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由点及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我们在日喀则五县打造的一系列乡村振兴示范村,就是这些‘点’,由此生发期待带动更多周边村镇继续发展,实现整体振兴。”孟文海说,“因地制宜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产业,不断引入外部资源支持乡村发展,都是上海援藏以更高标准探索乡村振兴的尝试——这些路子走得通,还能带动更多村庄一起前进。”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标签: 扎西宗乡 农业发展 日喀则市 农业产业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 28 36 7@qq.com
 

未经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